书架
二十四史列传
导航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十四章【九世之乱】

『如果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第(2/3)页
敌人,储存物资的都城”。
成汤一听很有道理,就说:"既然建都城,就要合乎建都之义。这建都之义,我想应该有三:一要居高临水,便于生活,既防水患又得水利;二要高大宏伟,便于防守;三要高于天下城池,具有统领天下的风范。
于是伊尹到处察看地形,选择城址,走了很多地方,最后看中了涡水南岸(亳州)的一片地方,这里四周是一望无际的平原,南向朝阳,北临涡水,土地肥沃,气候宜人,又是商族的临近之地,适合商族的风俗民情,经过成汤的允许,在此建起了一座都城。
都城建好后,成汤一看非常高兴,夸赞伊尹:"都城建得很好,你办了一件大事,你还要给都城起个名”。
伊尹日夜琢磨,思来想去,以"亳"字,命名,就是“居所”的意思,成汤一听十分高兴,诏示天下各盟族,定居于亳。从此,成汤就在"亳"这个地方定居下来,不再过半游牧的生活了。
成汤定居亳都之后,按照各盟族的迫切愿望,起兵讨伐夏桀,第一次打垮了夏桀的亲戚葛伯及附近的十多个小国和部落。
为了判断其他部落“九夷之师”对夏桀的态度,伊尹劝说商汤,决定停止对夏桀的贡纳,结果夏桀大怒,“起九夷之师”攻汤。伊尹看到九夷之师还听夏桀的指挥,就献计商汤暂时恢复对夏王朝的贡纳,同时积极准备攻夏。
这时候就用到离间计了,伊尹和商汤就给夏桀的同盟“九夷”送东西,送美女,历数夏桀的不公正,关键是承诺打败了夏桀,就会分到土地,实行五项和平共处的基本原则;
在商汤和伊尹的不断挑拨下,九夷纷纷表达了中立的原则。
一切准备就绪,只欠东风,大约在公元前1601年(3600年前),伊尹决定再次停止对夏王的贡纳,夏桀虽再次起兵征讨商族,但“九夷之师不起”,在政治和军事上完全陷人孤立无援的困境。
伊尹看到灭夏的时机已经成熟,于是和商汤策划好,祷告上天,昭告各部落“老天说夏桀不是玩意,要我们去讨伐他,这是上天的旨意,不可违背”,并列出夏桀的几大罪状,商汤立即下令伐夏。
战争是残酷的,更何况你是去摧毁人家的都城,抢人家的地盘,灭人家的族群,夏桀再不是东西,触及了夏族的利益,夏族群起抵御商汤的进攻。
汤在灭掉夏王朝的属国,韦(今河南滑县东南)、顾(今河南范县东南)、昆吾(今河南许昌东部)等小国挥师西进,经过11次的浴血奋战。很快攻占了夏王朝的心腹地区洛阳附近的伊洛平原。
随后商汤简选良车70乘,“必死”6000人,联合各方国的军队,采取战略大迂回,绕道到夏都以西,出其不意,攻其无备,突袭夏都西亳(今河南偃师西)。夏桀仓促应战,西出拒汤, 同商汤军队在鸣条(今河南洛阳附近)一带展开战略决战。在决战中,商汤军队奋勇作战,一举击败了夏桀的主力部队,夏桀败退归依于属国三朡(今山东定陶东一带)。商汤发扬速战速决、连续作战的作风,乘胜追击,攻灭了三朡。夏桀穷途末路,率少数残部仓皇逃奔南巢(今安徽寿县南),不久病死在那里,夏王朝宣告灭亡,商汤正式定都于河南郑州,这个战争打来打去就是一群河南人在那里掐架。
鸣条之战则是我国军事历史上一篇辉煌的杰作,它是中国古代通过“伐谋”、“伐交”、“伐兵”、“用间”的全面运用,最终达到战争速胜的最早的成功战例。
成汤为了防止夏族的反抗,把夏桀的都城斟寻(河南偃师西部)改为新都,号称西亳,驻重兵镇守,又把夏族从斟寻迁到宋地(商丘南),由商族包围监视,这个就是最早的“兵熊熊一个,将熊熊一窝”最早的典故,夏族首领桀不是好领导,夏族整个家族就跟着倒霉。
商朝建立不久,遭遇连年大旱,整整7年,滴雨未落,河水干涸,草木枯死,大地裂开一尺多宽的口子,唉,河南自古就不是鱼米之乡啊!商汤的百姓叫苦连天。
无奈之下,人们求助于神鬼,但是,各种各样的办法都用了,老天仍然滴雨不落。这时,一位巫吏卜了一卦,说:"用人作祭品,老天才会下雨。"汤王长叹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