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架
走在这条人生路上的随笔
导航
关灯
护眼
字体:

183章 灯火辉煌的唐朝长安城

『如果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第(2/3)页
子》中创作了这样的佳句:

  “去年元夜时,花市灯如昼。月上柳梢头,人约黄昏后。今年元夜时,月于灯依旧。不见去年人,泪湿春衫袖。”

  朗朗上口,而另外一边的辛弃疾也创作了一句基本人人熟知的佳句:“众里寻他千百度。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”。

  燃灯文化

  作为人的日常用品,灯从古流传至今,已经有冗长的历史。而在唐代以前,燃灯文化多向原始的神秘崇敬,对“天神”的敬仰,是一种较为正式的器具。而到了唐代,为了照明和上元节的起兴,娱乐性不断增长,到了唐朝上元节的发展之时,燃灯也就成了娱乐性、实用性并肩的灯文化,而上元节的燃灯,就是象征着“狂欢之夜”的存在。

  张灯结彩在唐朝之前,张灯结彩属于民间的活动,为了祭奠帝王的燃灯高挂,缅怀有功绩的领导者们,是少有且不被重视的文化,燃灯的文化也没有出彩的地方,但是到了唐朝,随着技术的发展,燃灯的文化也逐渐丰富起来,燃灯不仅仅是祭奠的灯火,更是象征喜庆的灯光,代代流传。

  对于唐朝的燃灯灯饰,在《云仙杂记》中就有这样的记载:“白鸾转花,黄龙吐水,金龟、银燕、浮光洞、攒星阁、皆灯也。”各种动物样式生产的燃灯,让燃灯充满生动性。

  灯具的创新随着技术的发展,唐朝人也开始注重灯的发明,随之发明了“影灯”。影灯类似现代的光影灯,灯纸上的团,通过内置灯烛火焰映照出影子,推动花灯的旋转,地面上就会出现映照出来的影子团,灯光好看且影子展现出来的形象也栩栩如生。

  影灯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唐朝人丰富的创造力,“热动力学”也在唐朝崭露头角,栩栩如生的影子和花瓶展示品般的灯,都是唐朝人智慧的体现。

  除了影灯以外,为了展现高超的技艺,唐朝人还发明了灯树、灯轮、灯楼等等灯的款式,也更有巨型的灯具,在当时也有衍生出来的与灯相关的职业“灯俾”。

  灯树,是隋朝灯具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,因为像树的分支,灯架分支矗立的灯型。

  灯轮,以佛教灯为基础的灯具,充满佛教的元素,灯轮共有七层,每层都有七盏灯,就如同齿轮一样。

  灯楼,灯楼是灯轮衍射出来的建筑物,以灯轮为模型的楼层,在《岁华纪丽·上元灯楼》就有这样的记载:“唐玄宗於上阳宫建灯楼,高一百五十尺,悬于珠玉,微风将至,锵然成韵。”

  随着灯楼的建成,也彰显了唐朝强盛的国力,也成了象征的建筑物,高一百五十尺就相当于现代的46米,这样的巨型灯楼,还有诸多宝石在上面发出叮叮当当的摇晃声,想象一下都是很宏伟的样子。

  灯俾,类似打更人的一种职业,用木雕成的侍俾像的灯架,手持彩灯,拟人而伺立,关于灯俾,在《开元天宝遗事·灯俾》中这样记载的:“宁王宫中,每夜於帐前罗列木雕矮俾,饰以彩缯,各执华灯,自昏达旦,故曰之为灯俾。”

  载歌载舞的上元节

  “踏歌”而起的唐朝人踏歌起源于汉代,一种舞蹈助兴的形式,风靡于唐朝,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